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中企在世界工程机械舞台表现抢眼-国际-新闻中心-忠县忠州新闻网

4月11日,第三十一届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(又称宝马展)在德国开幕。这一为期7天的全球顶级工程机械展每三年举办一次,已成为工程机械、建材设备及工程车辆领域的国际盛会。本届展览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3400余家企业参展,中国以364家参展商成为继德国、意大利之后的第三大参展国,呈现出良好的行业发展趋势。

在世界工程机械领先制造商利勃海尔集团的展台前,一名男子正在奋力蹬踏自行车,体验将人力转化为机械动能,操作一辆小型起重机的车厢灵活升降。日本小松公司的大型液压挖掘机重677吨,安全性能与能效居世界同级别车辆之首,1.2万升柴油即可保证其工作24小时。“现代工程机械不仅要追求功效,还要保证节能环保,这也是本届展会的一个重要主题。”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工程与建材机械分会主席约阿希姆·施密特告诉本报记者。

施密特说,即使是工程机械领先企业,现阶段距离“工业4.0”也有相当的差距,但本届展会上还是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尝试。德国大陆集团自主研发的“表面检测系统”,可以随时确认橡胶履带上裂纹的位置和深度,合理安排维修;利勃海尔集团提出了“数字建筑工地”的概念,为整个建筑施工链构建数字化管理网络。此外,展会发布了“开放式创新平台”,联合全世界近200万专业技术人员在线讨论行业技术难题,使得跨学科解决专业应用问题成为可能。

培养技工人才也是展会的一大重要关切。施密特表示,因为缺乏对该领域的了解,愿意从事工程机械行业的年轻人相对较少,“让年轻学生了解并加入到这个行业,是当下的重要任务”。展会专设3000平方米的展区,邀请230所院校的上万名学生,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各类工种、驾驶工程车辆,并与职业院校面对面了解技工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。南希·齐默尔曼的大儿子3年前在这一展区体验后,便对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如今已是一名工程机械学徒工。齐默尔曼指着一旁操作虚拟挖掘机的小男孩告诉本报记者:“这次小儿子来这里体验,也许会影响其人生轨迹。”

中国企业展现出很强的创造力

“中国早已成为宝马展上一个强大的参展国,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行业发展成绩。中国企业不仅从数量上体现出雄厚实力,更展现出很强的创造力。”德国慕尼黑博览集团首席执行官克劳斯·迪特里希向本报记者感慨道。据了解,1992年只有1家中国企业参展。自2002年在上海举办第一届中国分展以来,中国企业参加宝马展的势头突飞猛进,2007年达102家,2013年发展到323家,今年则以364家参展企业成为继德国、意大利之后的第三大参展国。“这一变化是巨大的,在宝马展所有参展国中也是独一无二的。”迪特里希说。

徐州工程机械集团(徐工集团)正是1992年第一家来宝马展“吃螃蟹”的中国企业,如今已是第九次参加宝马展。“第一次参展时,我们只租了一个9平方米左右的展台,没有实物展品,只带来了一些产品图片。”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说。如今,徐工集团展台占地2000平方米,全球首发3款产品,在整车轻量化水平和性能重量比上,超出利勃海尔同类产品5%到10%。展会开幕当天,徐工集团与波兰代理商签下了以装载机为主的100台设备订单。

中联重科也在11日迎来了“开门红”,该公司与北美代理商签下总价值470多万美元的塔式起重机订单。“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机械制造国,同时拥有最大的机械制造市场。中国的大型工程、建筑机械制造商,已经成为德国同类企业强劲的竞争对手。”施密特表示。

国际化促进中企产业升级

迪特里希表示,今年参展的中国企业显出不俗实力。一段时间以来,工程机械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,全球市场不稳定。中国企业要想保持国际竞争力,必须加速产品升级步伐,加快迈向产业的中高端。对此,李锁云表示,为保证与世界新兴技术同步,徐工集团始终坚持每年将不低于5%的营业收入投入研发,通过在德国、美国等行业技术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、对外收购行业老牌企业等国际化布局,加速产业升级。

2012年徐工联姻德国混凝土机械巨头施维英公司。去年,施维英公司全球市场销售额增长30%,扭转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亏损局面。“管理层结构彻底调整、市场融合带来的销售增长是公司扭亏为盈的关键。”施维英公司总经理沙先亮告诉本报记者。与此同时,施维英全球最先进混凝土泵车技术拥有者的国际口碑,也推动了徐工集团的国际化品牌建设,实现了在东欧市场份额跻身前三,并与荷兰、英国的代理商签订了战略合作计划,可谓双赢。

在国际化道路上实现双赢的不止徐工一家。2012年,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有限公司,加速进军欧洲高端市场。中联重科则通过与并购企业的技术合作,为本届展会带来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创新产品,如运用“碳纤维技术”制造的轻便可靠的混凝土泵车,以及世界上首款插电式混合混凝土搅拌车,采用电力和柴油双动力。

施密特表示,工程机械方面的业务国际化程度很高,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。“有时候,企业之间的合作很必要,合作形式多样。合作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哪里的企业,而是彼此能否强强联合。”

(本报慕尼黑4月12日电)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6年04月13日 03 版)